留給後世傳承!日本引以為傲的「和紙」完整指南

留給後世傳承!日本引以為傲的「和紙」完整指南

更新 :
作者 : 元村颯香
監製 : 株式會社庫內

能感受到紙張溫潤質感的「和紙」。
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不再使用和紙來製作年賀卡或書信。
正因為日本政府對這種「遠離和紙」的現象感到危機,才促成了和紙被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日本獨有的紙張,絕不能讓和紙的傳統消逝。
也因此,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和紙的溫度與魅力,各地陸續誕生了能親身體驗和紙之美的設施。
本次,將帶各位深入感受以日本傳統技藝製成的「和紙」之魅力。

前言

2014年,日本的手工抄紙技術被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登錄名稱為「和紙:日本的手抄和紙技術」。
「手抄和紙」指的是以全手工方式抄製而成的和紙。「和紙」這個詞是與「洋紙」相對應的概念,自從外國紙張傳入日本後才被使用。
被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有三種和紙,分別是島根縣濱松市的「石州半紙」、岐阜縣美濃市的「本美濃紙」、以及埼玉縣小川町與東秩父村的「細川紙」。
除了這三個產地之外,日本全國從北海道到沖繩約有70處和紙生產地,如今福井縣越前市是其中規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產地之一。位於越前市的「紙祖神岡太神社・大瀧神社」之「岡太神社」,供奉著日本少見的紙之女神「川上御前」。傳說約在1500年前,川上御前曾來到當地教導村民造紙技術,這段故事至今仍廣為流傳。

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和紙
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和紙

這些和紙的原料,僅使用日本國產植物「楮」,採用日本特有的傳統技法「流漉」製作而成。
由職人一張一張細心抄製出的和紙,展現了機械大量生產無法複製的手工溫度與獨特個性。
此外,各產地與職人之間在製造工序上也略有不同。原料楮的纖維極長,使得完成的和紙纖維緊密交織,具有極高的耐久性。再加上原料為天然纖維、製作過程不使用化學藥劑,因此成品紙張的保存性也十分優異。
然而,因為全程手工製作,原料成本約為洋紙的三倍,再加上人力費用,使得價格相對高昂。隨著現代數位化的發展,紙張的消費量逐漸減少。
約150年前,日本全國仍有約6萬8千家和紙製造戶,如今卻已減至不到300家,面臨傳統技術失傳的危機。這種大幅減少的主因之一,是隨著時代變遷,日本傳統建築中以和紙製作「拉門」與「紙門」的和室逐漸消失,導致和紙需求大幅下降。

日本傳統和室的橫拉門「障子」使用的正是和紙
日本傳統和室的橫拉門「障子」使用的正是和紙

什麼是和紙

和紙與洋紙的差異

和紙是自古以來在日本製作的紙張。
明治時代之後,來自歐美的造紙技術傳入日本,與此相對,以日本傳統方式製成的紙張便被稱為「和紙」。
如今,日本的紙張可分為兩大類:「和紙」與「洋紙」。

「和紙」以楮、三椏、雁皮等植物的樹皮為原料,將其抄製而成。
古早的製法以手工一張張抄製的「手抄紙」為主流,但自20世紀起,開始出現以機械抄製的「機械抄紙」。
「手抄紙」是利用稱為「簀」的工具,以「流漉」技術逐張抄製而成。由於纖維彼此緊密交織,因此紙張質地細緻、堅韌且柔軟。

不過,由於全程手工製作,紙張尺寸受限,製作耗時且成本高,品質上也較容易出現差異。
「機械抄紙」則以輸送帶式的機械生產,將紙捲成卷狀。因纖維在輸送方向上容易偏向同一方向,紙張在縱向較為強韌,橫向則稍弱。其優點是品質穩定、可大量生產且價格低廉。
另一方面,「洋紙」的主要原料為木材,並以機械製造。日本最早的洋紙工廠誕生於明治時代初期,隨著技術進步與生產規模擴大,能以低成本大量供應市場。

和紙的歷史

據說紙張製作的文化傳入日本是在飛鳥時代左右。
根據《日本書紀》記載,610年時,一位來自高句麗的僧侶傳授了製作紙與墨的技術(以「溜漉」法製成厚紙),但也有一說認為在此之前,日本就已具備造紙技術。此後,隨著抄寫經文的風氣興盛,用於抄經的紙張需求大增。

奈良時代,為了製作官用戶籍等記錄文書,紙的生產量增加,但紙張仍屬珍貴之物。到了平安時代,紙逐漸在貴族階層之間普及,主要用於書寫和歌。此時,能製作出薄紙的「流し漉き」技法也正式確立。

鎌倉室町時代,武士階層開始使用紙張,全國各地皆可見造紙活動。此外,紙也被用作贈禮包裝。進入江戶時代後,紙張普及至庶民生活,半紙、障子紙、衛生紙等各式用途廣泛出現,生產量大幅提升。

江戶末期誕生了報紙;明治初期,紙幣與教科書皆以和紙製作,並出現了機械抄製的和紙。然而,隨著歐洲與美國的洋紙傳入,日本國內的紙張消費逐漸從和紙轉向洋紙。

和紙的原料

製作和紙所使用的植物,主要是自古以來日本原生的楮、三椏與雁皮。
這些植物取其外皮下方的內皮部分作為原料。
除了這三種之外,部分地區也會使用木材漿、竹子或鳳梨纖維來製紙。

・楮

楮廣泛分布於日本、朝鮮半島及中國中南部,屬於桑科的落葉灌木。
其纖維粗而長,且極為堅韌,是製紙的理想原料。現今亦從泰國等國進口楮供應使用。
主要用於書法用紙、紙門紙、民藝紙等。製作和紙時僅使用樹皮部分,因此實際上整株楮中僅約4%被利用於造紙。

楮的枝條
楮的枝條

・三椏

三椏原產於中國中南部與喜馬拉雅地區,屬於瑞香科的多年生落葉灌木。因枝條常分成三叉而得名。其纖維細短且帶有光澤,是三椏的特徵。
與楮製成的和紙相比,三椏紙質更為細膩光滑,適合精密印刷,因此常被用於製作鈔票用紙、公文用紙、證券用紙及絕緣紙等。

因枝條常分成三叉而得名的「三椏」
因枝條常分成三叉而得名的「三椏」

・雁皮

雁皮屬於瑞香科的落葉灌木,其纖維細短,是製作出帶有優雅光澤和紙的理想原料。
常被用於抄經用紙、謄寫版原紙以及各類記錄用紙。

雁皮
雁皮

體驗製作和紙

京都「紙TO和」

京都也有能親手體驗親手製作和紙的地方。
位於京都市中京區的「紙TO和(KAMITOWA)」便是一處能親身感受和紙魅力的體驗設施。
距離阪急「烏丸站」步行約9分鐘。

京都「紙TO和」的外觀
京都「紙TO和」的外觀

走進這間由京都町家改裝的店舖,映入眼簾的,是整齊陳列的和紙小物與御朱印帳。
和紙製品種類豐富,有手抄和紙明信片、一筆箋、紅包袋、和紙膠帶等,皆是作為伴手禮再合適不過的精美小物。

各種和紙小物與御朱印帳玲琅滿目
各種和紙小物與御朱印帳玲琅滿目

此外,這裡販售的御朱印帳,不僅內頁,就連封面也都是以和紙製成。

使用和紙的御朱印帳
使用和紙的御朱印帳

更特別的是,封面與封底所用的和紙花樣各不相同。
從日本鶴、雪兔、招財貓等動物圖案,到櫻花、吉祥紋樣等傳統和風設計,款式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給。
光是選購這些和紙商品就已經充滿樂趣,但這家店更提供一項特別的體驗--從原料開始,親手抄製B4尺寸的和紙,並將其製作成明信片、燈罩、掛飾,甚至是御朱印帳等獨一無二的作品。

採訪時正在體驗的遊客
採訪時正在體驗的遊客

這間和紙體驗工房「紙TO和」,是由1932年在大阪・東大阪市創立,從事和紙銷售、和紙體驗事業以及紙類紙品批發商「株式会社庫内」於2017年所創立。
契機在於數位化加速、紙張使用量逐漸減少的時代,希望能讓更多人重新認識紙的魅力。經營店舖的林先生夫婦會親切地指導抄紙的方法。為了開設這項工作坊,他們曾走訪越前、德島、高知等全國各地的造紙產地進行學習。

工作坊體驗時間約1小時,完成的作品可帶回家作紀念,成為旅途中特別又珍貴的回憶。
每天共有4個時段,每班最多6人,因此能在細心指導下悠閒體驗。
不僅提供日語教學,也能以英語進行。此體驗深受來自美國、澳洲、歐洲及亞洲各地遊客的喜愛,據說有八成參加者為外國觀光客。
無論是一人參加、情侶同行、家庭旅遊或朋友結伴,都能親手體驗這項日本傳統文化--和紙製作。
從孩童到長者,人人皆可樂在其中。

「紙TO和」詳細資訊

日文名稱
紙TO和
郵遞區號
604-8205
地址
京都府京都市中京區新町通六角上三條町345號
電話
075-756-4723
公休日
星期日(有不定期公休)
體驗開放日
星期五、星期六、星期一、星期二(10:30 - 17:00)
※採預約優先制
※由於體驗相當熱門,建議事先預約
體驗費用
3,500日圓〜5,000日圓
內容
・明信片4張(以B4尺寸的紙裁成4張)
・桌墊(B4尺寸)
・燈罩(B4尺寸)
注意事項
・製作後的燈罩請使用LED燈等安全光源。
・掛飾(在B4尺寸的紙上裝上木材與繩子,可作為壁掛)追加費用550日圓(材料費)
・行燈(將4張明信片貼於木架上製作)追加費用980日圓(材料費)
・以親手抄製的和紙製作御朱印帳體驗 追加費用3,000日圓(含材料費與講習費)
交通
從阪急京都線「烏丸站」、京都市營地下鐵烏丸線「四條站」24號出口步行約9分鐘
※無停車場,建議利用大眾交通工具前往
官方網站
官方網站 (日文)

體驗流程

完成報名後,工作人員會先進行簡單的抄紙說明。
首先,製作和紙不可或缺的原料是名為「楮」的植物。
和紙正是以這種楮的樹皮部分製成,體驗開始前,還能親眼看到實際的楮枝樣本。

體驗時使用的楮枝
體驗時使用的楮枝

枝條細長而纖細令人印象深刻。
這些楮皮會先蒸約3小時,使其更容易剝離。接著以手工一條條細心剝取樹皮,並加以乾燥。
之後再煮約3小時,洗淨後反覆捶打,使纖維分散開來。

楮皮
楮皮

桶中盛裝著被搗碎的纖維,並與水及具有黏性的液體「NERI(ネリ)」充分混合。

纖維被搗碎的樣子
纖維被搗碎的樣子

「NERI」是在製作和紙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默默功臣,取自名為「黃蜀葵」的植物根部所分泌的黏稠液體。
加入這種「NERI」後,可以減緩水分通過篩網的速度,讓纖維能夠均勻分散。
如此一來,抄紙時更容易成形,成品也會更加平整美觀。

桶中盛有已充分混合的楮纖維、水與液體「NERI」
桶中盛有已充分混合的楮纖維、水與液體「NERI」

在瞭解了和紙製作體驗的基本流程說明後,便開始實際動手抄紙。

開始體驗抄紙吧〜

①將稱為「漉框」的木框垂直放入桶中,使其與水面呈直角。
浸入帶有溫度與黏性的水中時,會感受到那股柔軟纖維輕盈漂浮的奇妙觸感。

看似簡單卻深又奧妙的抄紙
看似簡單卻深又奧妙的抄紙

將木框放入桶中後,往自己方向拉起舀水。
由於水中含有黏性,出乎意料地有些重量。要點是在舀起時穩穩按住木框,避免移位。
舀起後,依「縱、縱、橫、橫」的順序輕輕搖動,使原料均勻分散。透過縱橫方向的晃動,纖維會自然交織,因此搖動時切勿心急,慢慢進行。
這個動作需重複兩次,第二次時水的重量會更重,請特別留意木框不要滑動。
在林先生的親切指導與協助下,即使失誤也不用擔心。

②抄好紙後,接下來就能自由地用壓花(押花)進行裝飾。
桌上擺滿了各式花材,有繽紛的櫻花、蒲公英等花朵,也有形狀優美的葉片可供選擇。

各式各樣的壓花種類
各式各樣的壓花種類

取材當天正值秋季,桌上擺放著落葉與楓紅等素材。
據說押花會隨季節變化而更替,從中也能感受到日本四季的豐富風情。
壓花可全數使用,也能只挑選自己喜歡的圖樣。
重點是,稍後抄好的紙會沿縱橫切成四等分,因此請避免將壓花放在即將裁切的位置上。

考慮將其分成四等分,然後依序擺放壓花
考慮將其分成四等分,然後依序擺放壓花

一邊思考花草的配置平衡,一邊拿著鑷子細心地放上壓花,猶豫著要簡約優雅還是繽紛華麗。
裝飾完成後,還能用毛筆輕輕點上金粉,為作品增添一抹華麗光彩。

配置完後的樣子
配置完後的樣子

在染成紅色的葉片上點綴金粉後,閃爍的光澤成為作品的亮點。
當然,不使用金粉也沒問題,盡情依照自己的喜好自由設計即可。

塗上金粉
塗上金粉

接著覆上一層名為「典具帖紙」的薄紙,為了排出空氣,使用刷子由中心向外輕輕拂抹。

以刷子輕輕將空氣排出
以刷子輕輕將空氣排出

③進入最後的收尾步驟。覆上不織布後,放入脫水機進行脫水。

放進脫水機脫水
放進脫水機脫水

脫水後,將和紙貼在平板式的烘乾機上進行乾燥。
接下來只需等待約10分鐘。
等待的同時,會播放介紹和紙製作過程的影片,能更深入瞭解和紙完成前的每一道工序。

用板狀乾燥機進行乾燥
用板狀乾燥機進行乾燥

④和紙完全乾燥後,開始進行四等分裁切。
先沿著縱向與橫向各對摺一次,然後在摺痕上用毛筆沾水塗抹。
當紙張充分濕潤後,便能沿著摺線輕易撕開。
從切口可見細密的纖維自然散出,讓人再次真切感受到紙是由纖維交織而成的。

纖維微微伸出的紙張切口
纖維微微伸出的紙張切口

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和紙騰空出世了!

四等分後的和紙
四等分後的和紙

大功告成後,你可以用毛筆以日文或片假名寫上自己的名字。
當然,林先生會親切地教導寫法。
完成的和紙可作為紀念帶回家(也能放入明信片大小的相框中擺設於房間),或是前往附近的郵局,直接將這張和紙當作明信片,從日本寄給遠方的友人。

瞭解和紙誕生的過程

在體驗抄紙後,等待和紙乾燥約需10分鐘。
這段時間可以觀賞影片,學習和紙完成前的整個製作流程。
影片中呈現的是日本重要和紙產地之一--富山縣五箇山在冬季製紙的情景。
五箇山的和紙自600多年前便開始製作,因紙質堅韌且柔軟,被廣泛應用於生活用品中。
直到昭和30年代(1955年〜1964年)左右,這一帶幾乎家家戶戶都還在從事抄紙,透過影片也能深入認識這項歷史悠久的產業。

同時也能了解到,為了完成一張和紙,需經過繁複的多道工序與細膩的手工,令人不再將其視為「普通的紙」,而是更想珍惜並用心對待的傳統之美。

用完成的和紙來創作各種作品吧!

完成的和紙,還能再加工成掛飾或燈罩(需額外約15分鐘),也可以製作成御朱印帳(需額外約45分鐘)。

使用和紙的燈罩與掛飾
使用和紙的燈罩與掛飾

由於需要額外時間,建議在預約時先告知想製作的項目。

用和紙製作的御朱印帳
用和紙製作的御朱印帳

挑戰使用職人手工和紙來製作御朱印帳

使用這裡販售的職人手工彩色和紙,也能製作御朱印帳。
可從約100種圖樣中自由選擇。這些和紙被稱為「友禪紙」,每一張皆由職人以版型染色的方式手工製成。

友禪紙御朱印帳製作
友禪紙御朱印帳製作

只需約45分鐘,就能輕鬆製作一冊手工御朱印帳,因此這項體驗也十分受歡迎。
帳本內頁為職人事先摺成蛇腹狀的奉書紙,體驗時只需將自己挑選的和紙貼在封面與封底的厚紙上,最後將奉書紙以膠黏合即可完成。
完成的御朱印帳可立即帶回,還能立刻前往附近的寺社請人書寫御朱印。
京都寺社眾多,近年來御朱印的設計也越來越華麗、富有創意。帶著親手製作的御朱印帳巡遊寺社,一定能為日本之旅增添難忘的回憶。

御朱印製作體驗的資訊

體驗費用
3,200日圓
所需時間
45分鐘

正統和紙的製作工序

雖然可以親身體驗抄紙,但實際上職人們在製作和紙時,究竟會經歷哪些步驟呢?
自古以來,造紙便是農家冬季的工作之一,因此和紙製作的旺季也正是在寒冬時節。
接下來為大家詳細介紹正統和紙的製作工序,瞭解了以下資訊後再去體驗製作和紙相信能更有趣〜。

①採收楮等原料

約在11月中旬進行採收。
收割後的原料會被裁成約120公分長,正好適合放入鍋中蒸煮。
裁好的枝條再以藤蔓植物的莖強力綑紮成束。

②蒸楮

將楮放入大型鍋中蒸煮約3小時,過程中會散發出楮特有的淡淡甜香。
蒸好後立刻澆上大量冷水,使樹皮收縮,便於從枝幹上剝離。

③剝皮

若蒸好的楮放涼後會變得難以剝離,因此需趁熱時,一根根以手工細心剝取樹皮。
據說只要向下輕拉,就能相對容易地將外皮剝下。

④乾燥樹皮

將剝下的樹皮放在日照充足、通風良好的地方進行日曬,直到整體完全乾燥為止。

⑤刮除表皮

以專用的小型刀具刮除外表皮與其下方的甘皮。
此步若殘留皮層將無法製成優質和紙,因此必須細緻徹底地刮淨。

⑥楮的雪曝

將楮放在日照充足、通風良好的地方,經過約兩週的日曬。
需特別注意避免發霉。隨著日光照射,色素逐漸被分解,樹皮會變得潔白。
至此,楮的前處理工序便告一段落。

⑦煮楮

從這裡開始進入正式的和紙製作工程。
將處理過的楮放入大型鍋中,與草木灰或蘇打灰一同煮約2至3小時。
透過這個步驟使楮纖維變得柔軟,方便去除附著的雜質。

⑧去除灰汁・清洗・除塵

一邊仔細確認是否有木節或傷痕,一邊將楮浸入井戶水中,以手工逐一去除雜質。
為徹底排除微塵,會重複進行2〜3次。
這是非常費工的步驟,但若未在此階段徹底去除雜質,便無法製作出美麗的和紙。

⑨叩解

以木棒反覆敲打纖維,使其充分鬆散細化。

⑩離解

將纖維充分分散,使其均勻分布。

⑪攪拌・分散

將軟化的纖維與水一同放入水槽中,用名為「馬鍬」的大型梳狀工具攪拌。
若水與纖維未充分混合,抄紙時就會出現厚薄不均,因此這是需要特別細心進行的步驟之一。
充分混合後,加入以黃蜀葵製成的黏稠液體「NERI(ネリ)」,再以棒狀工具如切割般攪拌,使整體更均勻。

⑫抄紙

用抄紙框從水槽中舀起紙料,前後左右搖動,使纖維彼此交織。
這個舀取與搖動的動作需重複數次,以形成均勻緊密的紙層。

※不少和紙製作體驗往往都是從這個步驟開始。

⑬脫水

將紙張脫水至含水量約60%,再一張張整齊堆疊放置。

⑭剝紙

從堆疊的紙張中,一張一張小心剝取分開。

⑮乾燥貼紙

將紙張貼在加熱的鐵板或不鏽鋼板上進行烘乾。
貼上後,以刷子由內向外輕輕拂抹,排出空氣並抹平皺褶。
經過數分鐘後,乾燥即告完成。

以上帶大家一起瞭解了正統和紙從採集原料到誕生的完整過程。
雖然和紙的製作流程會因地區與職人而異,但基本上都是經過這樣繁複的步驟,才誕生出一張和紙。
看到這麼多道工序,各位是不是也感到驚訝呢?
從中可深刻體會到,製作和紙所需投入的時間與心力之多。
經歷如此繁瑣的手工過程,也難怪一張和紙的價格會較高呢。

享受和紙之美

和紙最初的用途主要是書寫文字。
近年來,拿毛筆在和紙上書寫年賀卡或信件的文化已逐漸減少,如今多半只在書法中被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和紙的機會確實不多。
然而,親手在和紙上書寫的信件,與電腦印製的文字或電子郵件截然不同,能真切感受到寄信者的情感與心意,也能從筆跡中窺見那個人的個性。

和紙與書道
和紙與書道

近年來,為了開拓新的應用方式,和紙的使用領域越來越多樣。
雖然作為「障子」等和室的拉門材料的需求不斷在減少,但如今也被廣泛運用於室內裝飾,如壁紙與窗簾等。
除此之外,和紙也被活用於工藝創作--以其手工質感與獨特的溫潤氛圍,製作出與工業製品截然不同的燈具、飾品,甚至是以和紙素材製成的托特包。

更進一步的嘗試,還包括將和紙製成線,再織成布料,甚至打造出以和紙為材的洋裝。
在漫長的歷史中,和紙多作為書寫與記錄的媒介,如今用途持續擴展,未來更有望以嶄新形式綻放出新的魅力。

結語

以上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和紙的歷史、製作和紙的流程工序,並為大家介紹了能體驗和紙的樂趣,以及日本人如何享受和紙之美。
若有機會造訪京都,不妨抽出約一小時,在靜謐的町家中親手體驗手作和紙。
當然,日本全國給地都有能體驗和紙魅力的文化設施,推薦可去任何一間設施親身體驗看看。
當親自從零開始、用時間與心力製作出一張紙時,會深刻體會到那些日常中隨意使用的紙,其實蘊含著無比珍貴的價值。據說不少體驗過的旅人都表示,專注於製作的過程讓人感到療癒;也有人從和紙製作中感受到日本的「侘寂」之美。無論感受為何,這樣與「和紙」面對面的體驗,都能為自己帶來新的視野與思考。
在紙張使用日漸減少的現代,這將會是一次難得的機會,相信能讓你重新靜心體會「紙張的溫暖」與「紙的存在意義」。


參考文獻:
・《什麼是和紙?》編輯室(2020).〈什麼是和紙?③ 和紙的基本知識〉.株式會社理論社
・兒童俱樂部(2015).〈成為世界遺產的和紙① 與世界共榮的日本和紙--思考「和紙」及其文化背景〉.株式會社新日本出版社

元村颯香

作者

電視女主播

元村颯香

介紹日本傳統文化、表演藝術及相關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