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給後世傳承!日本引以為傲的「和紙」完整指南
能感受到紙張溫潤質感的「和紙」。如今,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不再使用和紙來製作年賀卡或書信。正因為日本政府對這種「遠離和紙」的現象感到危機,才促成了和紙被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日本獨有的紙張,絕不能讓和紙的傳統消逝。也因此,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和紙的溫度與魅力,各地陸續誕生了能親身體驗和紙之美的設施。本次將帶各位深入感受以日本傳統技藝製成的「和紙」之魅力。

日本で伝統的な方法で作られる紙「和紙」。日本で伝統的な方法で作られる紙「和紙」。2014年に「ユネスコ無形文化遺産」に登録され、登録名は「和紙:日本の手漉和紙技術」。
主要原料為楮、三椏、雁皮等植物的內皮,經抄製而成。自古以來,和紙被用於拉門、隔扇以及書寫用途。奈良時代(710〜794年)至平安時代(794〜1185年)間,主要用於抄經與官用文書;鎌倉時代(1185〜1333年)與室町時代(1336〜1573年)則多供武士與贈禮使用;至江戶時代(1603〜1868年),和紙進入庶民生活,作為半紙與衛生紙廣泛使用,成為日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和紙的製作以手抄為傳統方式進行,運用使纖維交織的「流漉」技法,以及從黃蜀葵萃取的液體「NERI(ネリ)」。透過這些工法,使纖維能均勻分散,從而製成堅韌且具柔軟性的紙張。
整個過程包括原料的採收、蒸煮、剝皮、煮熟、雪曝、清洗與搗打等步驟。手抄和紙幾乎不使用化學藥劑。根據原料不同,會產生各異的質感,並依其特性用於不同用途。其中,以三椏製成的和紙纖維最為細緻,非常適合作為精密印刷用紙。
全日本約有70處和紙產地。隨著和室減少及數位化的普及,和紙的使用量逐漸下降。
然而,2014年島根縣濱松市的「石州半紙」、岐阜縣美濃市的「本美濃紙」、以及埼玉縣東秩父市的「細川紙」被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和紙的價值再次受到重視。
如今,和紙被廣泛應用於壁紙、燈具、飾品與服飾等領域,依然以多樣的形式融入現代生活之中。

貼於「障子」(和室拉門)上的紙張

和紙僅使用楮的樹皮部分製作

以「三椏」製成的和紙質地細膩光滑

「雁皮」則以纖維細短為特徵

職人以精湛手藝抄製的細緻紙張

廣泛運用於抄經、書法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