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歷史總整理】瞭解各時代的日本,讓日本之旅更有趣!
如果在造訪日本前,對打算前往的名勝古蹟、歷史建築物等旅遊景點的歷史背景,以及相關的事件和故事有所瞭解的話,那麽將會使行程變得更加富有情趣。 本篇將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介紹日本從原始社會發展至今的歷史軌跡和重大事件,為打算事先做功課學習日本歷史的人提供參考。
從3世紀中葉到7世紀左右,統治者開始營建以前方後圓墳爲特徵的「古墳」,並擴大到全國各地的時期被稱為古墳時代。
古墳時代,日本歷史上出現首個統一政府「大和政權」,奠定國家的基礎開始形成。
本篇將循著歷史的長河,探訪日本第一個統一政權的確立及國家形成的過程,以及當時人們生活的模樣和文化發展的軌跡。
雖然古墳時代比繩文時代和彌生時代所經歷的時間短,但卻是奠定國家基礎的重要時期。此外,也是日本歷史上最獨特的建築之一「古墳」的鼎盛時期。
下面將通過這個時代所發生的重大事件,一窺古墳時代的特徵及社會變遷。
公元3世紀後半葉,「大和政權」基本上統一了日本列島。
「大和政權」是以大和地區(現奈良縣)的大王為中心、由各地豪族勢力聯盟的聯合政權。大和政權不斷擴張其統治範圍,西元4世紀收歸九州地區,並以九州為據點向朝鮮半島南部挺進。至5世紀後半葉左右,統治範圍從九州波及到東北地方的南部地區。
大和政權成立之初,地方豪族並不參與政治。但在接受了大王賜予的姓氏和官職後,便開始參與政事。
大和政權建立了名為「氏姓制度」的政治體制。 「氏」是具有共同血緣關係的家族團體,「姓」由大王賜予,代表該氏族的政治地位,由此確立了大和朝廷的國家體制。
4世紀後半葉,大和朝廷進軍朝鮮半島,以獲取先進的文化和豐富的鐵礦資源。
大和政權結盟朝鮮半島的國家百濟和伽倻,與同在朝鮮半島的高句麗和新羅作戰,但以失敗告終。
當時許多居住在朝鮮半島的中國人和朝鮮人為躲避戰亂徙居日本,這些移民被稱為「渡來人」。他們將中國和朝鮮半島先進的文化、技術和政治模式帶入日本,對日本的文明開化及社會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大和政權將擁有先進知識和技術能力的渡來人安置於日本各地,並根據大和政權當時的技術部門,將他們分別安排在韓鍛冶部、陶器製作部、錦織部及鞍作部。
大約從這個時期起,日本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積極推行吸收漢字、技術和政治制度的「大和政權」更加強大,日本文化得到極大的發展,為古代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果將那個時代遺留下來的建築物和工具等文物與人們的生活聯繫在一起,想象一下當時的生活場景,一定會讓枯燥無味的歷史變得生動有趣。
那麽,古墳時代的人們是怎樣生活的呢?本篇將和大家一起透過古墳時代的住居及工具,一窺當時人們的生活模樣。
進入古墳時代之後,大王及豪族等統治階層與平民之間的生活差距越來越大。截然不同的住居條件最能體現這種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
當時的豪族居住在遠離村落的地方,房屋四周建有柵欄和壕溝。
隨著時間的推移,豪族的房屋越來越大,還有一些豪族的住宅是邊長數十公尺的高床式建築。
而平民階層依然和彌生時代一樣住在豎穴式住居中。
當時的豎穴式住居是一種非常簡陋的半地下式房屋。即在平地上挖一個方形的坑穴、四周堆上泥土以防止雨水進入,然後用四根柱子支撐起用茅草或稻草覆蓋的屋頂。據考證,一座豎穴式住居內通常住著4〜7口人,面積約有16〜25平方公尺。
西元5世紀左右,隨著大量渡來人將新的文化和技術帶入日本,陶器也發生了變化。
通過使用叫做「窖窯」的地下或半地下式攀岩窯高溫燒製,大大地增加了陶器的硬度。
此外,隨著使用爐灶炊飯方法的傳播,用於燒開水和蒸煮食物的甑也得到發展和普及。
古墳時代的陶器大致可分「土師器」和「須惠器」兩種不同的陶系。 「土師器」由彌生陶器演變而來,而「須惠器」是使用由朝鮮半島傳入的灰色硬陶技術的陶器。
土師器是日常使用的陶器,而須惠器則是用於儲藏和提供膳食的陶器。
由於須惠器的製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燃料和精湛的技術,所以各地的權勢人物會將作坊和工匠聚集在一起來協作燒製須惠器。
自彌生時代就已傳播開來的水稻種植,到了古墳時代更有了大規模的發展。人們開始用竈門的大火炊飯,稻米吃起來更加美味可口。在當時依然是營養來源的堅果,被烘烤後也變得像餅乾一樣香脆。
除了出現蒸煮、烘烤等料理方法之外,最引人注目的烹調方式是製作經過發酵加工的食品。
隨著從中國傳入能延長食品保存時間的醃製方法,古墳時代的人們學會製作一種名為「醬」的發酵食品。
在古墳時代登場的發酵食品文化,導致了味噌、醬油、醃菜和塩辛的發明。
從古墳時代的名稱上就能看出,這是一個盛行修建古墳的時期。
可以透過隨著古墳一起得到普及的土偶殉葬品「埴輪」,瞭解一下古墳時代的文化特徵。
古墳是用土堆成的墳丘墓。古墳本身在彌生時代就已存在,但進入古墳時代後規模進一步擴大。古墳時代所建造的墳墓有很多種形狀,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前方後圓墳」。
「前方後圓墳」是以隆起的圓形部分作為墳頂,以呈方形的部分作為墳首的古墳。古墳出現於公元3世紀上半葉,除北海道和沖繩以外幾乎遍佈日本各地。
據考證,由於古墳象徵著造墓者的權威,又可彰顯其經濟實力,所以營建古墳的風潮不斷蔓延,古墳的規模越來越大。
埴輪與古墳一樣,也是象徵古墳時代的墓葬文化。埴輪是放置在墳墓頂部和四周的無釉陶器,被認為可以保護和安撫死者的靈魂。
埴輪的種類很多,有造型為日常陶器、兵器,以及動物和人物等各種形狀的埴輪。
在現代日本依然保留著許多像徵古墳時代的墳墓。
建議在造訪日本之際,將參觀可感受當時文化特徵的古墳列入行程表中。想象一下在沒有挖掘機和起重機等機械設備的時代,建造這些巨大古墳所具有的技術、獨到的匠心,以及人們付出的努力,定能叫人感慨萬千。
吉見百穴是一座建於古墳時代晚期的橫穴墓群,於 1923 年被指定為國家史蹟。
橫穴墓是通過將山體或丘陵的斜面橫向挖掘而成的具有特殊形狀的墳墓。
在設施內還可以參加製作埴輪的體驗活動。
埴輪是放置在墳墓頂部和四周的無釉陶器,象徵古墳時代的墓葬文化。
隨著日本與朝鮮半島及中國之間的交流日益活躍,古代豪族宗像氏從沖之島在地神明的信仰中孕育出宗像三女神信仰。而宗像氏建造的墳墓就是「新原奴山古墳群」。
在一座東西長達800公尺的丘陵上,散佈著41座古墳。其中前方後圓墳5座、圓墳35座、方墳1座。站在丘陵上可以俯瞰通往沖之島的大海。於2017年被註冊為世界遺產。
前方後圓墳等古墳的形狀及環繞古墳的溝渠皆保留著當時的狀態,能一邊散步一邊觀賞古墳群。